【呐喊读后感800字高中】《呐喊》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说集,收录了他1918年至1922年间创作的14篇作品。这些作品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人民的苦难,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新文化的呼唤。通过阅读《呐喊》,我不仅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强烈的批判精神,也对那个时代的中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。
一、
篇目 | 主题思想 | 人物形象 | 写作手法 | 个人感受 |
《狂人日记》 | 揭露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迫 | 狂人(象征觉醒者) | 隐喻、象征 | 感受到压抑下的觉醒力量 |
《阿Q正传》 | 批判国民劣根性 | 阿Q(麻木、自欺欺人) | 讽刺、幽默 | 对“精神胜利法”感到无奈 |
《药》 | 揭示民众的愚昧与革命者的牺牲 | 华老栓、夏瑜 | 象征、对比 | 感到悲哀与愤怒 |
《故乡》 | 表达对旧社会的失望与对未来的希望 | 我、闰土 | 回忆、对比 | 对童年与现实的强烈反差 |
《孔乙己》 | 揭露科举制度对人的摧残 | 孔乙己(落魄书生) | 反讽、细节描写 | 对知识分子的同情与反思 |
二、读后感
《呐喊》中的每一篇作品都像一面镜子,映照出那个时代人们的痛苦与挣扎。鲁迅用笔尖直指社会的病灶,毫不掩饰地揭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与人民的麻木。尤其是《阿Q正传》,让我深刻体会到一种“看客心理”的可怕——人们在旁观别人的苦难时,往往只是冷漠地欣赏,甚至从中获得快感。
而《狂人日记》则让我意识到,真正的觉醒不是来自外界的压迫,而是内心的觉醒。狂人虽然被当作疯子,但他却看到了整个社会的“吃人”本质。这种清醒让人震撼,也让人深思。
在《药》中,夏瑜的牺牲并没有换来民众的觉醒,反而被当作“药引”,这让我感到无比心酸。鲁迅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:革命不是一个人的事,它需要整个民族的觉醒。
三、总结
《呐喊》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,更是一面历史的镜子。它让我们看到过去的苦难,也提醒我们珍惜现在的和平与自由。作为高中生,我们不仅要学习鲁迅的文字,更要理解他的精神——敢于质疑、勇于思考、敢于为真理发声。
读完《呐喊》,我更加明白了读书的意义。它不仅仅是获取知识,更是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,激发对社会的责任感。鲁迅的“呐喊”虽已过去百年,但它的声音依然回荡在我们心中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前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