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不耻下问的故事简述以及释义】“不耻下问”是一个源自《论语》的成语,用来形容一个人不以向地位或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。这个成语强调了谦虚好学、虚心求教的精神,是儒家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价值观之一。
一、故事简述
“不耻下问”最早出自《论语·公冶长》篇。原文如下:
> “子曰:‘敏于事而慎于言,就有道而正焉,可谓好学也已。’”
虽然这句话没有直接提到“不耻下问”,但孔子提倡“有道而正”的学习态度,即不断向有道德、有学问的人请教。而“不耻下问”的精神则体现在孔子的学生——子贡身上。
有一次,子贡问孔子:“孔文子何以谓之‘文’也?”孔子回答说:“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,是以谓之‘文’也。”
意思是:孔文子之所以被称为“文”,是因为他聪明好学,并且不以向别人请教为耻。这正是“不耻下问”的出处和核心含义。
二、释义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不耻下问 |
出处 | 《论语·公冶长》 |
拼音 | bù chǐ xià wèn |
释义 | 不以向地位或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。形容人谦虚好学,虚心求教。 |
近义词 | 虚心求教、勤学好问 |
反义词 | 好高骛远、自以为是 |
用法 | 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指人谦虚好学的态度 |
例句 | 他虽是专家,却能不耻下问,向年轻人请教问题。 |
三、总结
“不耻下问”不仅是一种学习态度,更是一种做人智慧。它告诉我们,真正的学问并不在于身份高低,而在于是否愿意学习和进步。在现实生活中,无论身处何种位置,都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,敢于向他人请教,这样才能不断成长、提升自我。
通过了解这一成语的来源与意义,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中对“谦虚”与“求知”的重视,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一美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