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公而忘私是什么意思】“公而忘私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处理事情时,以公共利益或集体利益为重,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。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一种无私奉献、顾全大局的精神,是传统美德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。
一、成语释义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公而忘私 |
拼音 | gōng ér wàng sī |
出处 | 出自《汉书·贾谊传》:“人臣之行,有公而忘私,有国而忘家。” |
含义 | 指为了公共利益而不考虑个人得失,表现出高度的无私精神。 |
用法 | 多用于赞扬他人或自我激励,表示对集体、国家的忠诚与奉献。 |
二、成语解析
“公”指的是公共利益、国家、集体;“而”是连词,表示承接关系;“忘私”则是忘记个人利益。合起来就是:在面对公共事务时,能够舍弃个人私利,优先考虑整体利益。
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备受推崇,尤其在古代士大夫阶层中被视为理想人格的重要标志。例如,范仲淹的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,正是“公而忘私”的典型体现。
三、现实意义
在现代社会,“公而忘私”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:
方面 | 解释 |
职场 | 在工作中不计较个人得失,以团队和公司利益为重。 |
社会 | 在社会公益活动中积极参与,不求回报。 |
家庭 | 有时也指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支持,牺牲个人时间照顾家人。 |
四、常见误用
虽然“公而忘私”是褒义词,但在使用时也需注意:
- 不要滥用:不能随便用来形容一切无私的行为,应结合具体情境。
- 避免片面理解:不能只看到“忘私”,而忽略了“公”的重要性。
- 避免过度拔高:现实中很少有人能做到完全“忘私”,应理性看待。
五、总结
“公而忘私”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,体现了对集体、国家、社会的责任感。它不仅是古代文人的追求,也是现代人应当学习的精神品质。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,践行“公而忘私”的精神,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表格总结: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公而忘私 |
拼音 | gōng ér wàng sī |
出处 | 《汉书·贾谊传》 |
含义 | 为公共利益而放弃个人利益 |
用法 | 赞扬他人或自我激励 |
现实意义 | 职场、社会、家庭中的无私奉献 |
注意事项 | 不宜滥用,应结合实际情境理解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