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尾大不掉出处于哪里】“尾大不掉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来形容机构或组织庞大,行动不便,难以灵活应对变化。这个成语的出处在古代文献中有着明确的记载,了解其来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含义和用法。
一、成语“尾大不掉”的出处
“尾大不掉”最早出自《左传·宣公十二年》。原文如下:
> “楚子围郑,郑伯肉袒牵羊以逆,曰:‘孤不天,不能事君,使君怀怒以及敝邑,孤之罪也。敢不惟命是听?’……楚子曰:‘吾闻之也,君子不重伤,不禽二毛。’……于是乎退三舍而避之。……晋师退,楚人追之,至于邲,晋师败绩。……郑伯与楚盟,楚人归郑。……郑伯曰:‘夫子之言,岂非尾大不掉?’”
这段话中的“尾大不掉”原意是指尾巴太大,无法摆动,比喻力量或结构过于庞大,难以控制。后来逐渐演变为一个固定的成语,用于形容组织或体系庞大、效率低下、难以管理的现象。
二、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尾大不掉 |
出处 | 《左传·宣公十二年》 |
原意 | 尾巴太大,无法摆动,比喻机构庞大、难以控制 |
现代引申义 | 指组织庞大、效率低、行动不便 |
使用场景 | 常用于批评政府机构、企业等规模过大导致的问题 |
三、延伸说明
“尾大不掉”虽然源于古代战争中的比喻,但在现代语境中被广泛应用于政治、经济、企业管理等领域。例如,一些大型国有企业或政府机构,因层级过多、决策缓慢,常被形容为“尾大不掉”。这种现象不仅影响效率,也可能导致内部腐败和资源浪费。
因此,在现代社会中,如何优化组织结构、提升灵活性,成为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。
通过了解“尾大不掉”的出处和演变,我们不仅能更准确地使用这一成语,也能从中获得对组织管理的深刻思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