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三十六计第36计是什么】在古代兵法中,“三十六计”是一部极具影响力的策略书籍,其内容涵盖了各种战争与谋略的智慧。许多人对“三十六计”的前几计如“瞒天过海”、“围魏救赵”等耳熟能详,但对于最后的第36计却知之甚少。那么,三十六计的第36计到底是什么?
一、
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,最早见于明代的《孙子兵法》注释本中。这些计策不仅用于战场,也被广泛应用于政治、商业、生活等领域。关于第36计的内容,不同版本和学者有不同的解读,但最常见的一种说法是“走为上计”。
“走为上计”并不是指逃跑,而是强调在不利的情况下,及时撤退、保存实力,以图东山再起。这一计策体现了中国古代“以退为进”的智慧。
二、表格展示
序号 | 计策名称 | 简要解释 | 出处/来源 |
1 | 瞒天过海 | 隐瞒真相,制造假象迷惑敌人 | 《孙子兵法》 |
2 | 围魏救赵 | 攻打敌人的后方,迫使敌人撤退 | 战国时期典故 |
3 | 借刀杀人 | 利用第三方力量打击敌人 | 古代战争策略 |
... | ... | ... | ... |
36 | 走为上计 | 在劣势情况下,选择撤退以保全实力 | 多种版本记载 |
三、补充说明
虽然“走为上计”被普遍认为是第36计,但也有部分资料指出,有些版本可能将“空城计”或“反客为主”作为最后一计。这主要是因为“三十六计”并非固定不变,不同文献和研究者对其排序和内容存在差异。
因此,在使用“三十六计”时,应结合具体语境和参考来源,避免一概而论。
总之,三十六计第36计是“走为上计”,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困境时,灵活应对、适时退让,也是一种智慧的体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