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表里山河的出处和解释】“表里山河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地势险要、易守难攻的地理环境。它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背景,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。以下是对“表里山河”的出处与解释的详细总结。
一、出处
“表里山河”最早见于《左传·僖公二十八年》:“晋侯、秦伯围郑,郑伯使烛之武夜见秦伯,曰:‘……若亡郑而有益于君,敢以烦执事。越国以鄙远,君知其难也。焉用亡郑以陪邻?邻之厚,君之薄也。’……”
不过,真正完整出现“表里山河”这一说法的是在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中,其中提到:“秦,形胜之国,带山河之险,四塞以为固。”虽未直接使用“表里山河”,但其思想基础与此成语密切相关。
后来,在《战国策·齐策》中也有类似表达:“夫齐,山东之国也,地方千里,万乘之国也,……其民皆有忧国之心,故能成其大业。然其地势,表里山河,足以自固。”
因此,“表里山河”多被用来形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优势,如山川环绕、地形复杂,利于防守。
二、解释
“表里山河”字面意思是“外有山,内有河”,即指一个地区外部有山脉作为屏障,内部有河流作为防御工事。这种地形结构使得该地区易于防守,难以被外敌轻易攻破。
- 表:指外部,如山岭、关隘等。
- 里:指内部,如河流、平原等。
- 山河:泛指自然地形,如山川、江河。
因此,“表里山河”常用于描述一个国家或地区具备天然的军事防御优势,是战略要地。
三、总结对比表格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名称 | 表里山河 |
| 出处 | 《左传》、《史记》、《战国策》等古籍中均有相关表述 |
| 字面意思 | 外有山,内有河,形容地形险要 |
| 含义 | 指一个地区地势险要、易守难攻,具有天然的防御优势 |
| 使用场景 | 常用于描述国家或地区的地理形势,强调其战略价值 |
| 文化意义 | 反映古代对地理环境的认知,体现古人对自然屏障的重视 |
| 现代应用 | 仍可用于形容某些地区的地形优势,如山西等地被称为“表里山河” |
四、结语
“表里山河”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,更是一种文化象征。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与利用,也反映了古人对国家安全和地理优势的高度重视。在今天,虽然战争形式发生了变化,但“表里山河”所蕴含的地理智慧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。
